资本寒冬,Biotech向Biopharma转型之路有多远?发表时间:2022-11-15 14:47 停工停产压力下,基石药业断臂求生?资本寒冬,Biotech向Biopharma转型之路有多远?近日,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于2022年11月4日停产停工、员工遣散,引发行业关注。市场消息显示,生产基地停产的主要原因为“考虑到目前并无大批量生产的明确计划”、“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截至发稿,基石药业方面暂未就上述具体情况给予《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回复。 据了解,基石药业的产业化基地项目于2019年8月在苏州签约,项目总体投资10亿元,预计在2020年年底结构封顶、2021年下半年整体土建竣工。 2022年半年报显示,基石药业已完成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于2021年年底如期开始试运行,而如今不到一年,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生产基地就已停产,让人不胜唏嘘。 加之基石药业今年理财爆亏、管理层动荡等状况不断,种种迹象都透露出,面对资本和市场寒冬考验,基石药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 业内观点认为,在资本寒冬之下,流动性已经降至冰点,再融资的机会微乎其微,企业必须在资金、效率和产能、资产之间做出选择。在未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Biotech企业更加审慎地考虑产能布局和“灵活配置”。 自主产能“不香了”? 几年前,中国医药产业迎来创新风口,在行业景气的高点,Biotech企业融资不断、估值节节攀升。怀着对未来极度乐观的预期,众多Biotech企业斥巨资建设产能,奔着成为“研、产、销”一体化的Biopharma目标转型。 基石药业便是这一轮转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 2019年8月,基石药业全球研发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苏州签约,规划总计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同时具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研发、中试及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设计产能可达2.6万升大分子生物药和10亿片小分子化学药片剂和胶囊。 目前看来,如此庞大的产能规划不仅没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还给企业增加了很多负担。“考虑到目前并无大批量生产的明确计划”、“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基石药业不得不将该产业化基地按下暂停键。 暂时的停工停产虽不意味着该产业化基地的关闭,但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基石药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医药行业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遭遇寒潮,现金流成为Biotech“活下去”的关键。 从基石药业公布的年度业绩公告来看,自2019年上市以来,基石药业连续3年出现亏损,2019年年内亏损23.08亿元、2020年亏损12.21亿元、2021年亏损19.2亿元;然而2020-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0.39亿元、2.44亿元,远远无法弥补巨额的亏损。 同时,基石药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未减少,2019-2021年,其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3.96亿元、14.05亿元、13.05亿元,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需求。 现金流方面,基石药业账上现金从2020年底的33.8亿元锐减至2021年底的16亿元,2022年上半年,基石药业账上剩余11亿元 近两年,在医药市场内卷严重、疫情反复、国际形势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创新药企从Biotech向Biopharma转型之路已然布满荆棘。 过去,推进临床进展、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能建设,无一不是企业实力、资本融资的重要体现和选择;如今,潮水褪去,自建厂房、自主产能已然“不香了”。 在行业寒冬之际,基石药业不是第一个对生产环节减少投资的Biotech公司。业内人士指出,不少企业出现研发资源紧张、产能过剩等问题,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明显,再融资、砍管线、裁员等一系列动作,无不暗示Biotech企业短期面对的压力。 状况百出 中国Biotech企业正面对着巨大的发展考验,研发管线收缩、裁员、出售工厂、卖身豪门,都是行业“去泡沫”过程中市场价值回归的理性之举。 不过,基石药业作为成立伊始头戴“光环”的明星企业,如今面临高开低走,的确难以让投资者满意。 基石药业成立于2015年底,在2016年7月完成A轮融资1.5亿美元,“高举高打”引发了市场广泛聚焦。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生产能力,也没有销售队伍,研发环节通过与药明生物的合作,得到了研发资金和资源支持,并获得了十余款产品权益,因此也被业内视为背靠“药明系”投资的典型案例。 2017年,随着2.6亿美元B轮融资完成,基石药业与Blueprint Medicines、Agios制药等企业相继展开合作,“VIC模式”让基石药业在短时间内快速丰富了研发管线,进一步引发市场和投资者关注。 然而,基石药业并不满足于“小而美”,为了谋求成功IPO,基石药业开始加大重资产投入,自建厂房、自建研发平台,自建销售队伍,让备受资本市场热炒的“Biotech转型Biopharma”成为自己身上的标签。 持续不断加大的重资产投入,如果能够形成规模优势,而且市场环境和技术调整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本市场和商业化收入能够给企业长久持续的带来现金流和利润,那么就能够形成市场竞争“护城河”。 但是,一方面,全球资本市场形势急转直下,港股“18A”在医药创新短期红利的资本炒作之后,快速回归理性,资金流动性进入冰点。众多Biotech企业在经过了前期“大干快上”之后,纷纷开始盘活闲置产能或资产,比如延伸CDMO或出售资产。 另一方面,基石药业已经获批上市的产品,也由于商业化成绩不够突出,市场销售无法反哺研发支出,业绩连年亏损。目前,基石药业已上市4款药物,分别是:普吉华(普拉替尼)、泰吉华(阿伐替尼)、拓舒沃(艾伏尼布)和择捷美(舒格利单抗),其中,除择捷美为自研产品外,其余3款均为License-in产品。 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业绩表现不佳,今年以来,基石药业接连发生理财暴雷、传言出售、CEO换人等风波,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恐慌。 今年5月31日,基石药业发布2021年度业绩公告,内容显示,审计师在审核年报时注意到,2021年7月公司投资2.28亿港元(约合1.89亿元人民币)认购了招银国际发行的跨境基金挂钩票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投资账面浮亏5481万元,并将责任指向时任财务副总裁翁晓路;随后,翁晓路发布声明,称公告与事实严重不符,表示首席执行官才是这笔亏损投资项目的最终决策者。 市场观点认为,投资亏损通常对于企业而言仅仅是财务方面的一个结果,但基石药业出现的情况不是损失了金钱这般简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治理和团队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内部风险。 随后发生的情况,印证了市场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的担忧。今年7月,有消息传出,基石药业正在考虑出售股权或寻找买家全面收购;短短一个月后,基石药业换帅,原首席执行官江宁军退休,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杨建新接任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主席及授权代表。 事实上,在创新药窗口期过后,生物制药融资越来越难。家底丰厚的药企或许能在寒冬中隐忍,挨到产品商业化;但还有更多的药企手上现金捉襟见肘,在实现产品商业化之前就先倒在寒冬中。 可以肯定的是,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周期中,基石药业无论是选择隐忍蛰伏、静待春天,还是认清现实、断臂求生,能否熬过冬天,找到更好的生存之道,才是关键。 上一篇中药企业越来越舍得搞研发
|